在紛亂不已的中世紀古城裡,
『納撒尼爾』是個曾經被上帝所祝福的城鎮。
據說是第一個,也是如今的最後一個...
自從Doll事件爆發後,納撒尼爾的人民開始發狂。
有人曾說那是因為『上帝已徹底的對人類失望』,所以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,已經悄悄地開始建造著企圖毀滅一切的『諾亞方舟』。
而那些沒被救贖的,和現在正幹盡壞事的,全部都是未來將要被上帝給捨棄的惡之子民...!
「那麼,我們還有希望囉?」一位年約7、8歲的小女孩,情緒有些激昂地望向前方正被人群給團團包圍著的男子。
「這個...只有已經被選上的上帝之子才知道呢。」男子露出一抹微笑,接著說「雖然我們並不清楚上帝的計畫。但我們知道,上帝是愛著我們的。若是做著合乎神旨意的事,心懷善念,待人如同待己一般。我想這樣相信上帝說不定就會發現還沒被選中的妳呢。」
若是要有個依據的話,我想引用聖經上的經文:
只要自己做得到,就要盡力和所有人和睦相處。
--羅馬書12:18
且不只這一項,還必須嚴正的告誡人民...
你們的愛,不該虛偽。
惡要痛恨,善要持守。
--羅馬書12:9
我想,若是能夠做到這基本的兩項,世界就能夠更加和平了。這麼說,或許上帝也就會看在眾多義人的份上,讓這有可能會被毀滅的世界,轉為被祝福、獲得救贖的世界了吧。
男子內心反覆思考著。
突然間,一位同樣也是年約7、8歲的男孩,在男子尚未開口前,搶先一步高聲闊論道「什麼世界末日、上帝之子都是騙人的!」接著便轉為氣憤地反駁著「說到底,上帝根本就不存在。要是存在的話,這世界怎麼還會有這麼多的戰爭?要是存在的話,納撒尼爾又怎麼會在一夕之間變成被詛咒的城鎮呢?既然是被上帝所祝福的城鎮,那麼上帝就不應該捨棄自己所祝福著的城鎮呀!上帝什麼的太不負責任了!」
瞬間,男孩的怒吼引發整條大街上的攤販和路人關注。
「啊...是喬休爾家的孩子,耶魯呢。」只是,眾人關注了一眼後,看似見怪不怪的,便隨即恢復街道上一如往常的吵雜叫賣聲。
而那位正被眾人所包圍著的男子則不受影響地,心平氣和的打良著剛剛激動不已的男孩說道「看來你也是個『有故事』的人呢。」
聽到這一句,男孩更加憤怒的直視著前方的男子,接著改以調侃的語氣表達對男子的不滿「你們這些吟遊詩人,難道為了賺錢,就可以隨便地胡亂說話嗎?那麼是不是我給你一點金錢,讓你和大家講講我所編造的故事也行呢?」
「在聖經中,箴言第12章22節有提到〝說謊言的嘴,為耶和華所憎惡。行事誠實的,為他所喜悅〞。而出埃及記第23章第8節又有提到〝不可受賄,因為賄賂能使明眼人變瞎,又能歪曲正義的人的話。〞......我還沒有可恥到背棄我的主呢。」語畢,男子露出一抹微笑。笑得卻比剛才回應女孩的時候更加燦爛,彷彿印證著自己對信仰的虔誠,以及自己對職業道德的遵守程度,以此作為見證。
「這麼說來,出埃及記第23章1到2節也有提到〝不可散布謠言。不要跟邪惡的人合作,作偽證害人。也不可隨眾作惡、作證時附和大眾顛倒是非。〞......耶魯你這傢伙,是在告訴大家自己是個邪惡之人嗎?哈哈哈哈哈」看見吟遊詩人像是一切無礙的回應,反倒讓圍繞在詩人身邊的群眾們,開始接應著接下來的聖經內容,像是在考察聖經般卻又不是以親近神為目的,就這樣群眾們你一言我一語的開始鬥嘴,逗得原本尷尬不已的氣氛,瞬間獲得緩解。
只是這樣的一個結果,與耶魯當初所想像中的並不相同。卻更加地引發耶魯的不滿。
「可惡!你們吟遊詩人才是壞人呢!說什麼只要相信希望... 只要做好事就能夠獲得救贖。屁話!都是屁話!要是真能夠進到你們所說的樂園的話... 那麼...我那待人如待己的父母,怎麼會... 怎麼會就這樣被那個集寵愛於一身的人形給殺害了呢.........!」原以為脾氣焦躁的耶魯會一直鬧下去,但當這個年幼就喪親的孩童一提到父母時,那個憤憤不平的耶魯,情緒瞬間轉為潰堤,彷彿要將積蓄已久的悲傷和憤恨,一次爆發出來。
看到突然間開始嚎啕大哭的耶魯,城鎮裡的人們紛紛不知所措的閉上嘴巴停止喧嘩,而這時的街道,卻誇張的轉為寂靜,寂靜的就像是夜晚來臨一樣,彷彿全城鎮就只剩下耶魯一人。
人們在選擇沉默的同時,也不忘識相地檢討著剛剛其實一點也不讓人覺得有趣的玩笑話,收復起方才輕鬆愉快的心情,接應著耶魯的心情,開始嚴肅地認真思考著年幼孩童最純真,也是大家最不願意去面對的那些想法、以及那些令人痛到不知所措且無法避開的真話。
這才使得城鎮裡的人們,總算願意正面直視過去那段不甚愉快的回憶。
「要和歡樂的人一同歡樂,和哭泣的人一同哭泣(羅馬書12:15)......不錯。看來大家都能夠感同身受嘛。」先是打破沉默的,就是那位惹得耶魯哭泣許久,無法順利地向眾人傳遞希望的吟遊詩人。
眼看著這次的賣藝失敗,吟遊詩人非但不覺得緊張,反倒還是面不改色地以輕鬆平常的態度面對。只是這次的吟遊詩人不再單靠著嘴巴來賣藝,而是改拿起身旁的小提琴,轉以國廷樂師的身分,演奏了一曲簡短輕柔、又能夠安撫人心的悅耳旋律。
接著,便又開口繼續說道「善良的你,和你的父母,都是上帝的子名。不要因為陷入困境就停止禱告,不要輕易的敗給了黑暗。」
語畢。耶魯聽見樂師的一番話,終於停止哭泣,接著像是想到了什麼一樣,身體微微一顫。腦海中,浮現的是,耶魯那堅強無比的父親和溫柔賢淑的母親。
還記得自己的父母在哥哥離世後,曾千叮嚀萬囑咐的教誨著耶魯:
逼迫你們的,就要給他們祝福;只要祝福,不要咒詛。
--羅馬書12:14
以及...
對誰都不要以惡報惡。
眾人看為美好的事,要留心去做。
--羅馬書12:17這兩段經文。
神奇的事,想起那個人,卻又不那麼恨了。
「話說回來...『哥哥』他在回來後,曾說過『夢太過於沉重,使人沉重到難以負荷』。當爸爸媽媽聽見『哥哥』這麼說之後就不再稱呼『哥哥』為『哥哥』。而是改以其他名字來呼喚了。」耶魯像是想起什麼一樣,開始談起記憶裡的那個『人』。
吟遊詩人聽見來自耶魯的見證,便順著耶魯的話,選擇和耶魯一同接續述說著關於人形的故事。
只是,這次詠唱著的,並不是先前那些給予眾人希望的內容。
而是毫不保留的詠唱著,那些歷經殘忍屠殺的中世紀時代裡,最被廣泛流傳的歌~♫
那首歌,揭起的是人形失控的真面目,以及他們介於選擇之間的徬徨、無助與悲哀。
詠唱結束,吟遊詩人有些擔憂地看向耶魯。
想嘗試安慰這位年幼無助的孩子,深怕對方就這麼失足陷落下去。
只希望這位年幼的孩子,不要誤入歧途成為另一個傷害他人的人。
或許我應該提醒他...
親愛的,不要自己伸冤,只要聽憑上帝發怒,
因為經上記著說:〝我必伸冤,也必報應,這是耶和華說的〞。
相反的,〝你的仇敵餓了,就要給他吃;渴了,就要給他喝。因為你這樣做,就是把火炭堆在他頭上〞。
不要被惡所勝,反要以善勝惡。
--羅馬書12:19~21
這樣如此善良的孩子,或許就不會再有以惡制惡的想法了吧?
也就不會有任何一個新的死傷,而誤會也總會有解開的那一天。
「這世界,藏露著許多謊言。有時,就連我們的肉眼所見,也不一定全是真的。而自己就算清楚知道吃虧了,實際上卻也不一定有能力能夠替自己伸冤。我想一切就照著上帝的計畫,交託給你的主、愛你的上帝吧。」
原以為耶魯這樣就能夠釋懷了,但沒想到當吟遊詩人一語畢,耶魯便垂下頭來,沉默片刻。
接著,有氣無力的開口引用希伯來書第10章的第30節經文說道「我們知道上帝說過〝我會懲罰,我會治罪。〞他還說〝耶和華會審判他的子民〞.........。」
原以為,人形的犯罪,只是個誤會。
這麼看來... 其實這是『來自上帝的審判』啊!
聽見耶魯的告白後,吟遊詩人皺起眉頭沉默不語。
因為,悲傷的故事聽多了。
來自上帝的『最公平審判』,是他這一個信主的人無法去駁斥的。
「當真相落在真神手裡,實在令人恐懼!」這是吟遊詩人所能想到,唯一能夠回應的。不否定上帝的審判,也不縱容犯罪者的行為。儘管引發犯罪的原因,是那些令人憐憫的慘劇。但犯罪就是犯罪,不可輕易饒恕......。
「所以說,喬休爾犯罪了嗎?」來自旁人的猜測。
當吟遊詩人回應了耶魯那段話後,立刻引發城鎮居民驚呼,並又開始你一言我一語的,七嘴八舌的討論起各式各樣的揣測。
隨即,有人像是等不及想知道答案一樣,開始向吟遊詩人詢問「喂!從頭到尾我只聽懂令人形發狂的理由,難道說人類被殺,不單單只因為人形想擺脫控制嗎?難道他們不完全是上帝派來毀滅人類的武器嗎?」
聽見中年男子的一陣質問,另一端的年輕女子像是抓到他人語病一樣,心生不滿的回應道「你這麼問是什麼意思!說得好像每個人形都很邪惡一樣。」
就這樣,雙方一言不合開始大吵,惹得城鎮裡的人們硬生生地劃分出『人類派』和『人形派』兩個非黑即白的對立世界。
眼看著戰火越演越烈...
「都不要吵了。做錯事的人應當受到逞罰。所以... 上帝藉由他『所贈與的禮物』來審判貪得無厭的人們。」開口說出解答的,並不是吟遊詩人,而是一位年僅7、8歲的幼童,事件的當事人耶魯。
「難道你就不恨嗎?」站在人類派立場的居民好奇的問著。
「說不恨是騙人的。」耶魯回應道。
「但是,我想起記憶中的那晚。爸爸媽媽因為殺害哥哥的人逍遙法外,不但不檢討自己,還繼續的做著許多壞事,所以他們哭了......而最後,『哥哥』也哭了..........」
「接著,殺害哥哥的那個人死了對吧。」吟遊詩人幫忙接續著故事的結尾。
「嗯。」耶魯冷靜地回應。
「所以說,是因為喬休爾夫婦犯了罪,所以人形才...?」方才站在人形派立場,為人形打抱不平的女孩吃驚的摀住嘴巴,一副不敢相信的樣子,不敢再將話給說完。
而耶魯則仍舊平靜的說道「『哥哥』他哭了......在殺了爸爸媽媽的時候」。
落下淚珠,耶魯微小的身軀縮在一起,身體一抖一抖得無法停止啜泣。
直道心情有些平復後,作為事件見證人的耶魯,為了完整的傳達人形最後所留下來的訊息和整體事件的真相,選擇的是引用羅馬書第12章12節的經文「〝在希望中要歡喜,患難中要忍耐。禱告要堅持不懈。〞...」接著耶魯努力的擠出了一個明顯不符合該年紀應有的笑容說道「
這是『哥哥』離開前所說的。也是爸爸和媽媽一直都在哥哥離去後不斷引用的禱告文。」
可是啊...
最後卻還是敗給了黑暗。
吶。親愛的主,慈悲的父。
孩子在這邊求您幫助。
幫助我們心志堅定,不受誘惑。
幫助我們一心向您,不偏離軌道。
而我們都應該告誡自己...
受到考驗的時候,誰都不該說:「是上帝考驗我。」
因為上帝既不能被壞事考驗,他自己也不用壞事考驗人。
--雅各書1:13
各人受到考驗,其實是被自己的私慾勾引和誘惑的。
私慾懷了胎,就生下罪來;罪既得逞,就帶來死亡。
--雅各書1:14~15
所以說...
「聖經上說,在考驗下保持忍耐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受到認可之後,就會獲得生命的冠冕。這是耶和華承諾賜給始終愛他的人的... 雅各書第1章第12節。願上帝祝福你們,和這一座城鎮裡的每一個家庭。」語畢,吟遊詩人的故事,就此畫下句點。
★-:+:-:+:-:+:-:+:-★ 分 隔 線 ★-:+:-:+:-:+:-:+:-★
Hi~我是Kiria
今天又心血來潮更新了一下人設故事。
其實我原本想讓這次的故事出現犬太的說... 作為前曲。
只是沒想到卻在澄清人形並非全都是『惡』的代表,這一篇卡住了~~~
呃,只好重新編排一下,
改由下篇才正式開始進入故事主題。
那麼先來講解一下這篇故事好了。
其實吟遊詩人這個角色,我把他設定的有點像是『紀錄者』,就像是一本會行走的故事書。而吟遊詩人所講述的故事,大多都是以第三視角,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態度,將所聽所聞傳遞給世人們了解。
另一方面,也因為信仰關係,吟遊詩人又有點像是宗教人員中的傳道士,還賦予著在這個絕望不已的世界中,散佈『希望』的任務。期許那些誤入歧途的世人們能夠回頭,也希望那些活在黑暗深淵的人們不要放棄。只要大家努力一點點,每個人的一點小改變,相信世界就能夠更加和平。
而耶魯則是這一篇的主要登場人物。
家庭背景部分,有講述到耶魯曾經有過愛著他的父母,以及一位關係不錯的哥哥。
但因為生長在混亂的中世紀世代的關係,哥哥後來慘遭他人無情殺害。
這使得原本幸福美滿的家庭,支離破碎。
但當時的一家人,儘管再怎麼痛苦,卻還是相當虔誠的向主禱告,保持著良善。
前面有提到:
吟遊詩人曾企圖安慰耶魯不要忘記光的存在,便說到「善良的你,和你的父母,都是上帝的子名。不要因為陷入困境就停止禱告,不要輕易的敗給了黑暗。」
緊接著,耶魯便突然間回想起父母在哥哥離世後,曾千叮嚀萬囑咐的教誨,要求自己的孩子「不要以惡報惡...」。但諷刺的是,最後父母卻用這樣的一個方式,為自己的孩子報仇。
而自從人形擁有靈魂之後,『作為哥哥的人形』便加入了那個原本支離破碎的家庭。
故事也就如同楔子那篇一樣,隨著奇蹟的迎來,噩夢悄悄降臨。最後則引發眾人皆知的一段悲劇。
雖說人形們因為人類所寄託的情感,過於沉重以至於難以負荷。但耶魯卻提到「爸爸媽媽聽見『哥哥』這麼說之後便不再稱呼『哥哥』為『哥哥』。改以其他名字來呼喚了。」
這段其實我想表達的是,耶魯父母對人形的愛,還有這個家庭對人形的基本尊重。不把他們視為「物品」,而是將他們作為一個貨真價實、富有靈魂存在的「個體」。
故事到這邊,我想大家對耶魯一家應該也有了基本的認識。
作為一晚便失去家人的7、8歲兒童來講,其實前段的那些反應,可以說是相當合理。另外再加上耶魯一家的教育和父母所灌輸的觀念,人設鋪好了之後,這才開始讓最純真、不太可能會說謊的孩童自我揭露,以最公正、無人能動搖的立場去告訴大家事情的真相。
告訴大家,自己的父母殺了人。
而最後,當然犯了罪的父母,也被上帝給懲罰了。
只是,被上帝指派懲罰父母的,卻是他後來視為『哥哥』的人形。
就這樣,這個家庭破碎的無法再回復原狀。
而那個作為『哥哥』的人形,也因為有著屬於自己的『靈魂』。
所以對於殺人,以及必須和『家人』分離一事,都能夠明確的感受到『痛』。
最後,『哥哥』就和爸爸媽媽一樣,放心不下年幼的耶魯。也不希望耶魯和他們一樣走上不歸路。所以我在後面又補了「〝在希望中要歡喜,患難中要忍耐。禱告要堅持不懈。〞這是『哥哥』離開前所說的。也是爸爸和媽媽一直都在哥哥離去後不斷引用的禱告文。」讓整個愛大爆滿,彰顯那些人形其實就如同人類一樣,其實並沒有大家原本腦海裡所想像中的那麼殘忍、無情和恐怖。
結尾~
那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一時的低潮,而將自己關在黑暗的房間裡。
不要忘記現在雖然是黑夜,但到了明天,太陽還是會升起的。而明天又是個新的一天,除非你還窩在陰暗的房間什麼都不做,那就另當別論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